永康欢迎来到永康信义居!

永康有条“盐马古道”,这种装盐的袋子……

更新时间:2020-05-25 14:58:15

3493

来源:永康日报

在岘峰岭古道上,我们找到了盐道的踪迹。近一个月,我们寻访了一些古道、翻阅了一些书籍、走访了一些老人,试图穿越百年时光,寻回那群担盐人的故事。从88岁的老人应焕祺那儿,我们得知了一个古盐道必经之地——舟山镇。寻访古盐道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寻找

4月,一个炎热的午后,我们在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应焕祺家中与老人碰了面。


“担盐啊,我见过的。”应焕祺告诉我们,年少时,他常到杏桐园山上砍柴,在岘峰岭古道上,目睹了步履艰难的盐夫。对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些情景,应焕祺老人还记忆犹新。


后来,应焕祺从老船工李连生那儿知晓了更多盐道的故事。李连生告诉他,解放前,食用盐先是从温州通过瓯江水运到丽水,再经丽水东港转运到好溪缙云县壶镇镇的码头,屯集在仓库中。然后由盐夫挑到永康县城。最后,用木帆船走永康江,辗转运往金华各县市。


1..jpg


“旧时芝英镇到壶镇,都要经过古竹桥和岘峰岭古道。”应焕祺说,现今的方岩镇岩后村杏桐园自然村和古竹畈村附近的古竹桥很可能以前是驿站,供驿兵和盐夫沿途休憩补充食物的。


可惜的是,在我们寻访李连生时,却得知老人已经去世。对于盐道的寻找,我们把目光瞄向了舟山镇。



“盐马”

5月,在舟山镇台门村,太极溪穿村而过。一座石门安静地立在双眼井旁,上面刻着四个大字:“盐马古道”,还有一副对联:“早出晚归担盐客,南来北往马蹄声。”


2.jpg


站在树荫下,55岁的台门村村民应广凤,朝着石门指了指,说:“这就是盐马古道,以前是担盐、马队行走的道路,大约有4公里长,连通台门、白岩下、洋溪口、洪茂几个村庄,一路延伸到缙云县壶镇镇苍山村。”


虽然自己没挑过盐,应广凤却是盐马古道上的常客。“在双舟线开通之前,这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应广凤至今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年幼的他跟着家里人去外婆家做客的场景。当时,他从台门村去壶镇要走1.5个小时,再从壶镇去外婆家还要1.5个小时,一天也就只能走个来回。


3.jpg


“以前路没现在好走,也不知道小时候的自己是怎么坚持走下来的。”现在的盐马古道大多变成了水泥路,为了节省走路时间,应广凤开车载着我们一路前行。



交汇

过了台门,便是端岩村白岩下自然村。白岩下,旧时是交通要道。端岩村村委会主任应广浩告诉我们,在白岩下禾塘附近有一个古驿站,而禾塘是当时“三都”的交汇处。


所谓的“三都”分别是三十四都、四十四都、四十三都。三十四都是指方岩、岩后区域,四十四都是指铜山、新楼区域,四十三都是指舟山区域。


4.jpg



“三都”交汇在禾塘,南来北往的人都在这边休息、交易,有挑盐的、卖布的、卖茶叶的、卖铁器的……如今的禾塘早已不是繁盛的模样。


行驶在前往洪茂村的乡野道路上,远处的风光尽收眼底,这一片区域都是平原。在肩挑的年代,地理的优势,使这条道路成为旧时盐夫从仙居挑盐回来的首选之路

5.jpg


在洪茂村,我们翻越蛤蟆岭头,一路来到了缙云县壶镇镇苍山村。中间,我们放弃了汽车,重走了盐马古道上其中一段较为完整的遗址。这其实是一条隐于荒草灌木间的羊肠小道,全长不过1公里,最窄处不足30厘米。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几块和岘峰岭古道上差不多的卵石,这或许也算是盐道的证据吧。


6.jpg


“布绺”


临近中午,白岩下的石头房里开始炊烟袅袅。86岁的应德仁正在房里休息,等待午饭。


7.jpg


和应焕祺一样,应德仁也见证了盐夫挑着盐从古道上走过的场景。他的父亲更是一位盐夫。


“大爷,那时候担盐的事,你还记得吗?”我指了指应德仁门前的古道,仿佛穿越时光,那儿正好走着担盐的挑夫。


“记得,解放前还有人担盐,解放后就没人担盐了。我父亲以前去仙居担过盐,一般担50公斤至75公斤,运回来以后再到芝英去卖,赚点差价补贴家用。一般是今天去明天回,要两天的时间。”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应德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


8.jpg


“那时候,他们装盐用的不是箩筐,是‘布绺’(永康话音译),类似于塑料袋的样子。”说着,应德仁还比划了一下样子。在求证其他村民后,我们才得知“布绺”是用席草编织而成的袋子,可防潮。不过,随着年代更迭,“布绺”早已消失,以致我们找不到实物。



线路

关于永康盐道的路线,目睹过担盐场景的应德仁能说出大概:苍山—蛤蟆岭头—洪茂—洋溪口—白岩下—台门—外木坦—古竹桥—古竹畈—可投应—灵岩寺前—可投胡—岩后—杏桐园,连通了缙云县壶镇镇,舟山镇、方岩镇、芝英镇。这条线路也得到了应广凤的印证,作为泥水工,他曾走这条路去芝英镇干活。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关于永康盐道,同样也应该存在多条路线。22日,舟山镇大路任村山坞自然村村民俞良学就和我们说了一条不一样的线路。


11.jpg


今年67岁的俞良学,曾找老一辈的人打听过担盐的故事。至今,他还哼得出流传在盐夫间的俚语:“担盐担到五娘弯(永康话音译,位于缙云县境内),吩咐父母要节俭。担盐担到两里半,不如儿女少生个。”那时去担盐的都是年轻小伙,因为担盐太辛苦,所以嘱咐父母要省点用。


10.jpg


“我的祖辈每年要去缙云苍岭那边修路,走的就是盐道。修路,为的是让路更方便通行,也更方便盐夫们。”俞良学说,那时候有一条盐道是从苍岭古道出发,经缙云县北山村,最后到达山坞的。担盐的队伍在山坞分成了两批,一批从村里山龙坑水库沿山路前往方山口,在那里借宿一晚后,继续出发走古道前往壶坑洞、西溪;另一批则是走山路到新楼、大路任、高下杨、渠口、古竹桥,沿着溪滩走到杏桐园。


寻访永康古盐道,我们找到了多条路线。因历史资料缺失、盐夫们的离去、古道的衰落,有些无法考证真假、有些无法明确具体线路,但无论是从现存盐道的遗址,还是流传于民间的俚语,我们都能穿越百年时光,一窥当时盐夫的艰辛和收成的喜悦。




记者 | 俞晓赟 吕晓婷 程明星

编辑 | 胡凌霄




热门专题
热门楼盘
广告